费仕良 | 开辟“土地”的“下里巴人”-美高梅正规网址(www.9844.com)公共管理学院-www.9844.com

www.9844.com-美高梅正规网址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费仕良 | 开辟“土地”的“下里巴人”
  • 日期:2022年10月10日
  • 编辑:公管学院
  • 浏览次数:
  • 【字号:
  • 打印本页


访费教授为赞

早岁历苦毅心求,北上学成事难休。

荒土复用催良政,新院创立启洪流。

精神赓续佳名传,桃李不忘恩情留。

求真为公身先表,行知一系万家忧。


“这是我一生中第一次化妆,以前总忙,都没那么考究过。”费仕良教授在工作人员面前质朴地笑道,随着最后一抹淡粉在他和蔼的面庞上铺就完毕,已逾耄耋之年的教授稳步自然地走到受访席并端坐。随即,灯光亮起,摄像就位,我们对这位美高梅正规网址(www.9844.com)土地管理学院的创始人,同时也是首任院长的老前辈,正式进行采访。

费仕良教授用慈祥的眼神望向我们,在说到情不自禁处便轻轻地抬起双手比划着故事,如同老人与孩子们唠家常一样亲切。一段段往事,一个个故人,一场场院史学脉溯源被徐徐展开。


undefined  



早岁历苦毅心求,北上学成事难休

费仕良出生于太湖西岸的水乡秀地——宜兴,江南的地蕴养成了他机敏灵动的特质,而童年艰苦的求学之路更成就其坚毅。

“母亲告诉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她对我有很深的教导与教诲”。从高等院校毕业的母亲自费仕良幼时就教导其知识。在母亲的熏陶下,费仕良不断地坚定求学的理想,然而母亲的早逝,家境的穷困,不得不让他在少年时便独自面对生活的悲痛与求学的艰辛。“以前都是乡间小道,路从家到学校十公里,早上去,晚上回来。那时候,一穷,二没饭吃,三只能走。特别是冬天来了,寒风凛冽,大雪飘飘,我一个人没有帽子,光着头在风雪里走着,还摔了一跤。当时就想,为什么我会这样苦?母亲又去世得早,老想妈妈你在哪里啊!”谈及回忆使费仕良眼神凝重,低头深思,但随即又重整声调,富有力量地说道:“当时回初中上课,我就写鲜花很漂亮,它在温室中长大,经不住我这样的风雨,我说我是根野草,经风雨,任人宰,只要我不死,明年的春天又是一棵新草;假如我死掉,生命力不强,活得也不会长久。”

少年所涉的苦难经历打不垮费仕良生活下去的信念,反而让他愈加坚毅,寻求着发展的可能。初中毕业,他离开宜兴,前往常州读完高中,于1957年来到南京农学院农经系读大学,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知识得学,生计不缺的条件下,费仕良得以有机会与土地规划结缘。在当时,中国的土地普遍实行“三三制”,即土地各取三分之一分别用于生产、休息、搞组织建设。对此,国家除了派遣学生去苏留学专攻当时在我国尚属空白的土地规划科学外,还专门成立农垦部来集中处理荒地。在1959年,费仕良被选送至农垦部在华东主办的土地规划培训班学习,历时半年,在183位学员中考试名列第一,于是学校就将他留下来,做土地规划的预备教师。同年9月,费仕良以南农预备教师的身份被送往哈尔滨东北农学院,在由苏联专家举办的土地管理教师进修班学习。

费仕良谈起当时在东北进修时的困难:“当时土地管理教师进修班里连我就12个人,别人都是大学毕业的专家,我们南农去了我一个人,我当时甚至还没毕业。一到哈尔滨,因为不会讲普通话,就被人说是朝鲜族人。那里冬天天气又冷,但家里穷,没有衣服穿,有些同学还说我抗冻,但其实是又冷又穷啊!”当时土地规划教学也倍受曲折,不久中苏关系破裂,苏联专家撤走,费仕良在1961年返回南农留校任教,同时兼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

此后他多次参与政工干部培训,于1969年任党支部副书记。南京农学院并入江苏农学院时期,学院建立宜兴分院去服务地方,费仕良亲身前往南农宜兴分院去主持地方农村工作。1980年3月,南京农学院得到恢复后,费仕良又随复校返回南京,继任党总支副书记,同时积极承担教学任务。于1985年调任中央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党委书记,1986年被评为副教授。

在学成毕业后参与工作的30余年里,费仕良亲历教学科研、党政管理、农村服务等多项工作。在其中,他不仅锻炼出了优秀的工作能力,他的知识视野也因此不再局限于一处,而是遍及学科理论到现实运用,上层管理到底层实践。这些多元的经历不断地加深了他对理论与实践的理解,也进一步为他开拓思路,苦中不倒的坚毅又塑造了他勇于创新与担当的精神,这些都深刻地影响了接下来土地管理学院的开辟。


undefined  

荒土复用催良政,新院创立启洪流

南农自建立之初就有土地学科的底蕴。在其前身金陵大学和中央大学时期,金陵大学里就有农经系,而那时候农经系主要是做土地研究的,当时的系主任美国人卜凯主要研究的也是土地经济。中央大学也有农经系,建国时的系主任叫刘庆云,也是后来南京农学院农经系的主要创始人。“我们南农农经系本来就和土地有很深的渊源,土地是农业生产的生产资料与生产手段,离开了土地什么都没有。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的重要莫过于一切。”费仕良郑重地说道。

然而,建国初,土地得不到重视,未被充分利用。改革开放之后,这样的情况有所好转,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后,农村的大量荒地被利用了起来;之后随着城市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城市土地改革也被作为重点改革内容不断取得突破。在这样的背景下,1986年,国家成立了土地管理局,同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发布。当时的费仕良表示对土地问题的认识还有待深入:“土地是个成分复杂的资源,土地问题有生产资料的问题,有属于资源的问题,土地的物质属性是资源,而社会属性是资产,这其中包含着很多知识,而很多人都没有这个知识。”现在部门有了,法律有了,通过专门的土地管理专业来培养人才成为当务之急,自立门户的想法便因此出现在费仕良的脑海中。

费仕良谈起当年创立土地管理学院的经历时毫无倦意,并用“庙里经有和尚念”这一生动表达总结了他当时的想法:“学校里面要成立土地管理这样的专业和学院来培养人才。打个比方,我们国家现在有个土地庙了,有个土地经了,没有和尚去念经,我就来当个和尚,我说要当我就当方丈和尚。这就是我想成立土地管理学院的初始动机。”当时,华中农学院和东北农学院均已增设“农业资源经济与土地利用管理”硕士点,而南农的土地管理研究是一个教研室,费仕良决定为土地管理学科建立一个独立院系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情。但他下定决心,当机立断,将自己的想法告诉王万茂,二人想法一拍即合,开始着手申报。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1992年8月中旬农业部批复,同意美高梅正规网址(www.9844.com)筹建土地管理学院,费仕良开始主持筹建事宜,初期面临没有钱、没有房子、没有学生、没有教材、缺少老师这一穷四白的境地,费仕良联络江苏省土地管理局,采用合作办学的模式支撑学院。土地管理学院于1992年11月28日正式成立,上午10点在植保楼召开会议举行成立大会和授牌仪式。学院成立后,农经系土地规划教研组人员划转到土地管理学院,费仕良担任首任院长,王万茂和蒋琳担任副院长,带领全院教职工,设立相关专业。


undefined  


院系建立好了,如何保持延续性是个问题。在招生上,学院通过全国高考招生和各院抽调学生的方式并举组建了学院的第一批学生,即土管21;同时在与省土管局商定下,设立专科,为土地管理系统委培学生。学院一经问世就倍受学生们欢迎,费仕良提到:“学生虽然是被抽调的,但是其中大部分都是自愿报名来的,进来的人现在都很有出息了。”1993年,全国第一个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博士点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于土地管理学院设立,南农成为当时唯一可以培养土地管理专业博士生的院校,在土地科学领域里走在招生育才的前列。


undefined  

/ 96届土地管理专业毕业生(土管21班)/


在教材上,早在1983年,王万茂便主编了《土地规划学》;在1987年,费仕良组织全国十多名土地规划的留苏学生编写了全国第一套《土地管理》科教丛书。随着土地管理学院建立,更加符合时代发展且适宜学生系统学习的教材得到极大需求。因此,费仕良和学院领导组织学院老师联合省土地局相关处室同志编写教材,编制了全新的《土地管理》丛书一套13册作为学生的专业课教材,费仕良本人还参与编写了《土地管理概论》等四本教材。


undefined  

/ 整套《土地管理》丛书教材 /


在教学场地上,于1994年,省国土资源厅捐赠75万元,学校出资40万元,学院自筹近40万元,共计150多万元兴建院楼,院楼竣工后为教学与办公增加了设施,也充分体现了学校与地方职能部门联合办学的优势。在学院发展初期,费仕良总抓全局,学院与各市县土地局关系融洽,老师和职工共同努力,上下一心,把学院办得红红火火,有声有色。


undefined  

/ 江苏省国土资源厅捐赠 /


当费仕良在采访中回忆这段建院历史时,总是伴随着兴奋的心情,以高亢的语气、生动的描述,让这段故事跃然于话语间,仿佛在场的每个人都亲历了这段历史。“从开始想,要么不办,要办速度就要快,起点要高。我不想种种客观需要逼着我们建立。”谈及建院最初时的念头,费仕良坚定地说道。纵观土地管理学院的建立历程,其精神既是善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敏锐与坚决,又是敢于吃苦、迎接挑战的勇气与毅力。

采访者递上了水,费仕良仅轻轻啜一口,便迫不及待地总结了建院初的三大办学特色。第一大特色是南农土地管理学院的“三个第一”:全国第一所土地管理学院,第一个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博士生导师王万茂,第一个土地资源管理博士点。这三个优势是一笔无形资产,鼓励人才勇于开拓创新,使南农土地管理学院长期引领土地管理学科发展。第二大特色是“联合地方,开门办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费仕良谈及这一理念时提到,当时土管院办学没有多少理论,更多的是去地方实践考察,所以常常与地方联合办学,成立各个县的土地规划培训班。校外办学影响力显著,学院与地方政府合作共赢,为培养江苏省乃至全国土地管理系统专业人才做出了极大贡献。第三大特色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除了经常去地方考察,使学习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外,土地管理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不拘一格,除了积极吸收高校出身的研究型教师外,还将地区土管所、土地局的所长、技术员等聘请为讲师,校内校外教师结合,积极促进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三大特色,也逐步形成了学院“知行合一”的教育主基调,为院的长久发展提供了宝贵精神财富。


undefined   

精神赓续佳名传,桃李不忘恩情留

在漫长的教学生涯中,费仕良也教授过数不胜数的学生,不论是在农经系还是后来在土地管理学院,他总是用心地去记住每一位学生:“我跟他们承诺,只要你们进来,每个人的姓名、长相、籍贯,我都能说出来,最后我真的全记住了这些同学,他们还在疑惑为什么我会知道这些。”这些学生许多也在日后成为了社会知名人士,在各个领域大放光彩。

1996年,费仕良退休,由陈利根担任院党总支书记,曲福田担任院长,吴群担任党总支副书记,土地管理学院迎来了年轻有干劲的新班子,使学院建设得到空前发展。1998年学院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公共管理博士后流动站,并在接下来几年中,相继吸纳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2003年,学院以土地管理学院为主创建了公共管理学院,步入新发展轨道的同时,有一项传统被费仕良提议并最终得到保留——保留土地管理学院建制。“土地管理学院这个名字要继承,才能发扬。大学应该要合理地继承,知道脚下踏上的是什么,才能开阔眼界要发扬。”同时费仕良也建议学院要注重与地方的联系这一特色:“没有地方,就没有实践,就更没有知行合一。”

时至今日,南农公共管理学院无论是在院徽、网站,还是在学院活动或学术会议等任何有公共管理学院符号存在的地方,都会有“土地管理学院”这一名号的留存。这也仿佛成为了一个精神符号,鼓励所有公管学子去了解学院历史,让躬耕善治的“土地”精神成为每一公管学子的独特内核,让“尚德为公,知行合一”的院训铭刻于每一公管学子心中。



求真为公身先表,行知一系万家忧

“费教授,请问您对现在公共管理学院的学子们有什么期许呢?”采访者一个简单的问题,将前辈教授与当代学子串成了时空对话。费仕良略微思索一会后,便绽开微笑,饱含深情地用他这一生的经历为例,去诉说宝贵的精神财富。

首先,是学“苦”的精神,从艰难困苦中保持坚毅不倒,一经失败就要再接再厉的精神。费仕良笑着说:“一个人好比一颗种子,种子需要土壤、水分、肥料才能长出来;没有的话,就会死掉。而我当时就没有什么土壤肥料,但还是养活下来了,这个树始终挺直。”他认为,每个人就应该要像树一样,即使没有条件,也要有活好、长好的能力。人生即是这样,确实是山高水深路不平,但前头肯定都是一片光亮,形势大好。

其次,是拥有敢于表率,勇于奉献的精神。费仕良以入党为例,他身为在大学时期入党且一生中多次参与党政工作的老党员,讲到当时的党员就是要为了集体的利益,为了社会的利益,牺牲个人的利益。“入党不该是为了个人的利益,就好像入党之后身价抬高了,好找工作了,各荣誉可以优先了,如果抱着这样的动机,那总有一天要出问题。”他尖锐地评价当代学生党员。同时,他也给予当代党员重要的期许:一些党员同志要做学生的表率,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把学习搞好,凭运用知识的能力来贡献社会,党的干部应该是群众中值得信任的人。

再次,在学习知识上,费仕良希望学生解放思想,懂得去运用知识,在运用中巩固知识、深化知识、增强能力。何为解放思想?费仕良说出了自己的理解,他说到自己学过土地规划、土地管理,但是国家建设用地管控涉及很多部门,每个部门都有相应的专业知识,这些是自己都没学过的。“人不会的知识有很多,土地管理学院成立了,我每门课都教,在教学的过程中,自己也在学习。因此我从来不相信古今中外有一个人可以穷尽历史的真理,有这样的观点才能敢于解放思想,去奋斗。如果一切都到顶,就会僵化。”因而知识的学习不能流于形式,知识要转化成“知能”,懂得去运用知识创造价值,也要将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去。通过实践巩固知识。

最后,对于科研工作者,费仕良也寄予厚望与教诲。他将一生的科研经历凝结为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阐释:科研注重理论就像“阳春白雪”,但在注重理论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下里巴人”,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科研要时刻关注社会问题,做社会研究,立足于“两当”服务,一是解决当前问题,二是解决当地问题。真正的学者从来都不是只去空谈理论的,而是要有亲身躬耕于“土地”的精神!



采访在费仕良教授温和的话语中结束,言谈虽止,然而每个人却激动不已,仿佛一股暖流在心中久久激荡。纵观费仕良一生,其少年苦学,求其坚毅;其开拓建院,以致创新;其不弃旧名,而见传承;其尚德为公,甘于奉献;其知行合一,追求真理。他生于贫瘠的土地,创于科学的土地,最后将所学赋于土地,为其带来生机,是一位真正去开辟“土地”的“下里巴人”式学者。老一辈的精神与教诲将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指引我们前行,“尚德为公,知行合一”的训导将犹如土地上生长出源源不绝的生命般经久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