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经验交流-欢迎访问美高梅正规网址(www.9844.com)协同中心网站!-www.9844.com

www.9844.com-美高梅正规网址

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经验交流

信息来源:美高梅正规网址- 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 2015-04-16 浏览次数:

   在教育部、财政部、省政府以及苏州市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在各兄弟单位的帮助和支持下,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在过去的两年里取得了较好的进展。
   一、机制体制改革情况
   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是面向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以苏州大学为牵头单位,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为主导,联合中科院苏州纳米所、中国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东南大学、江苏省纳米产业联盟等为主要协同单位联合组建的。2013年2月,中心被认定为首批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2013年5月,中心获得教育部、财政部认定,成为全国“2011计划”首批14家协同创新中心之一。
   两年以来,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摸着石头过河,大胆尝试,紧密围绕“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整体思想,以机制体制改革作为突破口,通过制度创新推进科技创新。在着力推行的一系列机制体制改革措施中,最为突出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对科研总体布局进行了改革。改变方向多、力量散的传统布局模式,紧密围绕苏州工业园区的产业布局和重大需求,面向具体重点产品发展需求凝练科学问题与重大任务计划,同时把以江苏省纳米产业联盟为代表的社会组织和团体纳入协同体,充分利用其优势搭建中心与企业之间连接的桥梁与纽带,凝聚行业整体力量,推动科研成果向产业化发展,促进纳米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的转型升级。
   二是着力推进“三个一流”建设。打破单位机构界限,突破传统的体制壁垒,通过“建立国际著名科学家联合实验室”等举措加强与国际一流平台的合作,通过 “实施地方政府、产业联盟与高校院所联动人才引进模式”等举措将国际一流的人才引进来,通过打造流动、开放式的新型协同创新体系加速国际一流成果的产出。
   三是对顶层组织架构进行了改革。打破了传统的机构壁垒,管理模式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中心主任负责制。设立了由产业界领导参与的管理委员会作为常设的执行机构,由中心主任领导下负责中心的日常运行与管理;通过六大专业中心以及苏州联合纳米学院的组织形式进行校校、校所、校企合作的协同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建设与发展。
   二、中心建设举措和成效
   通过大力推行一系列机制体制改革作为保障,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的协同创新能力得以全面提升,在过去两年的建设运行期间取得了一些成绩。
   一是实现了“顶天”与“立地”的全面结合。科研创新谓之“顶天”,产业服务与社会贡献谓之“立地”。中心面向苏州工业园区区域发展确定的纳米光电子、纳米新材料、微纳制造、纳米生物医药、纳米节能环保等五大产业领域,通过6个专业中心,开展微纳制造技术与装备、有机OLED照明与显示、绿色环境材料、肿瘤早期诊断与治疗工程以及太阳能高效利用等5大创新工程,进行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中试工程化、成果转化等。中心自成立以来,已获国家级成果奖励3项,省部级成果奖励3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50项;目前在研项目共300余项,总经费达3.3亿元;已在《Science》和《Nature》系列等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4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近百项。已成功转化应用成果42项,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近2亿元;已培育纳米科技企业40余家,服务地方纳米企业200余家。孵化企业中,苏州苏大维格数码光学有限公司、苏州苏大明世光学有限公司已成功上市。
   二是通过多类别并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多学科的全方位发展。中心依托于我国首个纳米科技学院——苏州大学纳米科技学院,建立了学术创新型、应用创新型、国际联合培养型等多类别的人才培养机制。苏州大学纳米学院由苏州大学、苏州工业园区、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三方联合共建,是教育部首批设立的17所国家“试点学院”之一,是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特区,学院在全国最早设置了纳米材料与技术本科专业。中心瞄准国际顶尖学科,参照麻省理工、斯坦福等学科管理模式,制定了合理的学科发展规划与实施方案。经过两年建设,中心牵头高校苏州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物理学等学科的ESI排名已全部进入全球前1%;材料科学与技术学科国内排名从2012年的第33位,上升至2014年的第23位。中心自成立以来,已培养各层次学生1500余人,其中56%赴国内外高校进一步深造,44%选择就业(64%在苏州就业,85%在省内就业),有力的充实了全省纳米产业的人才需求。
   三是通过全方位的国内外合作交流加速了国际化人才队伍的建设。中心建立并不断完善“国际著名科学家联合实验室”,全面提高了中心在纳米材料与纳米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同时,中心实施了地方政府、产业联盟与高校院所联动的人才引进模式,将区域纳米科技招商和学科人才引进相结合,从产业界引进了一大批国际学科领军人才落户中心。已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国际化人才队伍,其中包括院士4人,长江6人、杰青13人、“863”计划、“973计划”首席12人。重点推动了美国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Hongjie Dai中国联合实验室、美国工程院院士C.W. Tang中国联合实验室(筹)、以及剑桥大学教授Henning Sirringhaus中国联合实验室(筹)的建设。
   三、意见和建议
   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运行两年以来,虽然取得了较好的进展,迈出了成功的一大步,但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问题。为此,我们对未来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提出如下三点建议:一是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面向区域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其技术人员及工程人员在纳米科技产业化进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但现行体制对该类人员晋升及职称评定的限制过多,严重制约了中心的发展和进步。建议从省层面考虑,以中心为特区,探索人才分类评价考核和职称晋升机制,给予中心适当的职称认定自主权,便于技术人员和工程人员的晋升,以适应面向区域型协同创新中心对于人才的特殊需求。二是由于目前多类人才、平台项目的申报有限项要求,大部分按照原有单位指标申报,无法满足中心在不断发展中日益增长的需求。建议在各类项目的申报中考虑为中心单列指标,使得中心可以独立推荐申报人才和平台项目,包括“青蓝工程”、“六大人才高峰”、“双创”、省杰青、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学科建设项目等。三是为促进面向区域类的中心更好地服务于区域产业发展,建议从省层面考虑,对中心在校企合作方面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例如在企业与中心建立合作关系之后,从省层面给予合作企业一定的支持,从而充分调动合作企业参与协同创新的积极性。